吳氏宗族歷史淵源

一、炎黃胄裔遍及寰宇

  木必有根、根固而枝榮;水必有源,源遠而流長;人也有根、根是我們祖先和發源地。

  我國人的祖先是炎黃世胄。萬葉千枝根相連,發源地是在黃河流域並及於長江流域,經五千餘年的繁衍,子孫遍佈地球上每一個地區,雖然定居落實,但是身上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、同根所生、一脈相傳、千秋萬世。俗云:「同姓三分情」、血濃於水,所以血統是形成民族最重要因素。

  渤海家聲遠,延陵世澤長,尊祖敬宗,是傳統美德。

  我們燦爛文化,博大精深,炫耀於世界,使每一個中國人,都感到驕傲與光榮國父手著:「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」,所倡:「擴大家族團結,而為國族團結」之遺教,昌明倫理綱常,並昭示:「敦親睦族」,弘揚中華文化,重視倫理,血統根源,奠定國族團結之基礎。

  發揚民族意識,愛國家、愛同胞、愛文化、明倫理、重道德、祖宗功德高風、祖宗雖久遠,祖德時懷念,後昆能如是,光耀垂史冊,所以大家要飲水當記思源,數典應不忘祖。

二、吳姓淵源考

  吾族之有姓,自泰伯公始也,泰伯公生於岐西,商高宗十年四月初四日,距今已三三二六年矣。周太王古公亶父,生三子,長即泰伯公,有二弟曰仲雍公,曰季歷公,兄弟三人,皆有賢名。季歷公娶妻生子文王昌,又名西伯昌,有聖瑞,精易理,能知過去未來,流傳至今所稱文王者是也,得姜太公佐輔,霸業崛興。初泰伯公知昌必有天下,自忖已居長伯乏嗣,察知太王欲傳國於季歷公以及昌,乃乘太王病,偕次弟仲雍公託詞赴衡山採藥,遂居荊蠻而不返,自號勾吳,開基創業,宣揚德化。太王薨,乃傳位季歷公,再傳文王昌而武王發,復得周、召二公匡扶,弔民伐罪,滅商紂而統一天下,國號周、制禮作樂,開中華文化之丕基,國祚八百載。武王崇德報功,封泰伯公為吳國公,嗣後子孫,即以吳為姓。始祖泰伯公卒,葬於無錫北梅里平墟,傳國仲雍公,仲雍公卒,傳子季簡公(二世祖),而簡子叔達公(三世祖)達子周章公(四世祖),章子熊遂公(五世祖),遂子柯相公(六世祖),相子彊鳩夷公(七世祖)夷子餘喬疑吾公(八世祖),吾子柯盧公(九世祖),盧子周繇公(十世祖),繇子屈羽公(十一世祖),羽子夷吾公(十二世祖),吾子禽處公(十三世祖),處子轉公(十四世祖),轉子頗高公(十五世祖),高子勾卑公(十六世祖),卑子去齊公 (十七世祖)、齊子壽夢公(十八世祖)壽夢公生四子,長子諸樊公、次子餘祭公、三子夷昧公,少子季札公(十九世祖),季札公有賢才,過徐掛劍,入魯觀樂,志氣豪邁、壽夢公卒、兄弟承父志,傳國於季札,季札公固讓不受,避居延陵,與始祖泰伯公讓天下之美德,前後輝映,此為吾族最光榮祖澤,亦最受國人愛戴者。諸樊公立,封季札公於延陵,號曰延陵季札,諸樊公卒,傳位長子闔閭公(二十世祖)。由此枝派葉衍、廣佈中華,肸蠻興布,遍及寰宇。惟吾族宗派,向分渤海,延陵兩郡,考輿地誌載;渤海即東海之通稱,吳國以東濱海之地,又因季札公封於延陵,此乃封地之不同,而溯源則一也。

三、渤海吳氏溯源記(吳城修)

  溯吳遠系出自黃帝(「有熊氏」姓公孫名軒轅)傳少昊(金天氏姓已名摯黃帝次子)傳蟜極再傳帝嚳又傳后稷,后稷乃帝嚳元妃,有邰氏女曰姜嫄與嚳祀上帝以有孕,而瑞生焉者也。兒時戲嬉,既好樹藝,及長果能相地之宜,以播百穀,民皆則之。堯聞之舉為農師;天下大享其利,功成封於邰,賜姬姓,號曰后稷。生于顓頊七十年丙子,享壽一百六十有八歲,子孫實世稷官。稷妃結氏生楘璽生淑望,叔望生不窟,不窟值夏道衰用失其官,竄於戎狄間,迨傳于鞠陶,鞠陶傳于公劉,公劉修復后稷之業,務耕種,行地宜,自漆沮度渭,取材用行者有資,居者有畜,百姓懷之,多徙於保焉,夏桀二十二年甲子遷於幽,周道之與實始於此。公劉傳于慶節豳,慶節傳於皇僕及差弗至毀隃以迄公非,遞傳辟方、高圉、侯牟、亞圉、雲都、太公、組紺、諸盩、公叔祖類。古公亶父修復后稷公劉之業,積善行仁,德洽百姓,數十年來異國人民亦多歸之,殷小乙二十六年甲寅,以狄人屢侵,去豳踰梁山,邑於岐山之下居焉,號曰岐周。岐山在桂陽西北,其南有周原,故云岐周。自是商道寖衰,而周日強大,妃姜女賢德,生三子,長曰泰伯,次仲雍,三季歷。泰伯得讓國于季歷,謂其傳曰,古公欲以一國之事而使我嗣,我其差之,吾聞至人也,若一世而萬世以之,若不貴一代而萬代之貴吾焉,能貴一代一國而賤于萬代乎,遂偕仲雍避位入吳,吳人戴為主,後世以國號曰渤海東吳氏,是為吳氏之所由始也。季歷嗣古公位,及昌至發遂克商,而有天下,是故孔子曰,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,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。

四、延陵吳氏宗族溯源吳三連

  吾宗溯源,當以泰伯公為一世祖,泰伯公為周太王之長子,知太王欲傳位於三子季歷,託名採藥,遂與次弟雍奔荊蠻,斷髮紋身,示不可用,及太王卒,相偕歸國赴喪,哭於門不入,荊蠻義之從者千餘家,自號吳國,論語泰伯篇,孔子述泰伯公之盛德曰:「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,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」。

  泰伯公之後封為吳伯,由是開國,厥後子孫以國為姓,蕃衍渤海之濱,散處於齊、魯、楚、鄭諸國。

  傳至春秋之世,季札公辭不受位封於延陵,克讓相繼,著望上國,世稱延陵季子,宣聖題碑,流芳千支,史遷書世家第一,載在史籍,吳都賦有云:「建至德以創洪業,世無得而顯稱(泰伯)由克讓以立風俗,輕脫灑於千乘(季札)」。

  淮南子亦謂:「公子札不以有國為尊,固讓位」。

  吾宗先祖以讓德為本,傳諸後世,三千年來,裔胄秉承祖訓,克紹箕裘,世澤綿延,族繁海內外,豈偶然哉。

  今追紀刊祖盛德,聞述先德遺徽,值此擾攘之世,發揚兼讓美德,豈祗垂諸嗣續,奉為圭臬,抑且放乎四海,策勵人心,雲祁矜式,尤足多焉。

註:(一)本文節錄自「台灣吳氏族譜」。
  (二)原著由彰化縣吳姓宗親會發行:
  (三)原撰編人:吳金璋宗長。
  (四)原發行人:吳聰其宗長。
  (五)原著於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三月二日版。